香港中评社3月18日文章 文章摘编如下:据各方媒体报道,马航失联客机搜索范围从南中国海转移到范围更大的印度洋后,搜索行动已扩展到大洋深海处,涉及11国边界及外交协调工作,参与搜救的国家也增至25个。

马国代交通部长希山慕丁16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目前的调查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恐怖袭击、蓄意破坏、乘客与机组人员的个人问题及精神问题。马国警方除了对机组人员、乘客,以及所有曾提供MH370技术支援的机场地勤人员进行调查外,也正在调查机上是否还有其他人会驾驶客机。

他表示,搜索行动依然由马国主导,马国政府已通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中国、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法国(属地)等15个失联客机可能飞过的国家,以寻求这些国家协助搜索客机的下落。“马国政府要求这些国家给予协助,包括提供卫星数据及分析、地面搜索、雷达资料,以及海事和空中支援。”

很多人都在怀疑劫机行为有可能是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所为。有消息称基地组织曾给马航飞行员提供过武器,马航飞行员也似有伊斯兰文化背景和极端政治倾向,因此才遭到马来西亚警方的搜查。从这个角度来说,劫机的下落首先应该清查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大本营----阿富汗。或是基地组织活跃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甚至土耳其。可马来西亚偏偏就在回避这个问题。谁都知道,从巴基斯坦飞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不可能绕开的就是阿富汗,但马方提供的联系国和航线所经国偏偏就没有阿富汗。而且阿富汗有宗教极端势力把持的势力范围,完全有可能容纳被劫持飞机而不向国际社会通报。马来西亚将真正的热点避开,到底想干什么?

或许马来西亚也有难言之隐吧。毕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大部分都有美国军队或雇佣势力存在,他们跟基地组织的关系扯不清楚,一旦让整个国际社会知道基地组织劫持的飞机送到了美国军队控制区,而美国又没有积极表态,岂不是为国际社会所难以接受吗?

尽管这里面有猜测成分,但马来西亚政府故意回避阿富汗的作法,不得不引起人们的猜测,我们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坦诚面对全世界,不要遮遮掩掩,故布疑阵,将人们引入一个又一个的疑团中。

更希望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发挥自己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发动这些地方的亲美势力,共同查找,并妥善安置好被劫人员,让全世界从正面理解美国的伟大。如果有谁为了掩盖罪行而伤害被劫人员,毁灭各项证据,那也只能隐瞒一时,早晚也逃脱不了遗臭万年的恶名。

当然,也需要提醒各搜救国家,加大力度对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大本营的调查和走访,决不要忽略像阿富汗这样的核心区域。

球探体育比分:者网3月17日文章 原以为互联网时代了,阴谋诡计无以遁形了;原以为漫天的卫星满街的监控,大海捞针也不很难了;原以为有了谷歌百度大数据,一个福尔摩斯倒下去千万个狄仁杰站起来了;断没想到,一件马航MH370失联案,让全世界“一夜回到解放前”。

十天时间里,中国古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差不多都上演了一遍,或数遍。

最迟到3月15号,连傻子也能闻到阴谋味道了。1、该航班机长扎哈里亚·沙阿具有强烈的政治信仰;2、在起飞几小时前,这位53岁的机长参加了关于反对党领导人安瓦尔·易卜拉欣的一个司法听证会,听证会的结果有可能引发这位安瓦尔的坚定支持者的过激反应;3、若是机长本人实施劫机,他有能力制造人为的失联,并操纵飞机躲避雷达侦查制造人为的失踪;4、如果是机长制造的人为失联和失踪,那么飞机在失联后继续飞行了数小时的可能性非常大,搜索地点应围绕最有可能的新航线展开,不应该以失联时刻的坐标位置为中心。

以上4点中的1和2,都是事前的既有信息,马国方面在发现航班失联后的第一时间即可掌握到,完全没道理在事发第7天才当作新信息披露出来。而3和4则是沿着机长劫机这一猜测展开的简单推断,仅凭1和2即可做出,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两个推断的时间也不应该晚于3月8日黎明之前。

这就意味着,在3月8日上午8:44马航出面发布声明确认该航班失联之前,马国方面已经有人早于所有人想到了3月15日才公之于众的可能性。

这也意味着,马国总理纳吉布于3月15日下午发布的声明——马航MH370失联的最大可能性是飞机的联络通讯、呼叫雷达系统被人为关闭,目前无法了解客机的最后位置,正在对劫机可能性进行调查——原本是可以在3月8日上午就宣布的。

但在整整7天时间里,这一组对于搜索极为重要的信息和推断,就像儿戏一样被马国方面隐瞒了——在这个互联网加卫星网加全球媒体网的天网恢恢时代。

到底因为什么马国政府要隐瞒这一点?在真相大白天下之前,还是难以猜测。暂且先不管其掩盖真相的真实动机,人们现在更关心的问题是:仅凭马国政府中的几个人,没有其他人的协助,真的能布下这个堪称世界级的瞒天过海迷魂阵吗?

3月8日下午,马航公布MH370失联前坐标北纬06度55分,东经103度34分。这个信息当然确实,及时发布这个信息也没错,但另有一半信息被隐瞒了:由于存在机长劫机的可能性,失联位置并不意味着飞机最后位置,这个位置对于搜救并无多大价值。

但是,全世界都看到了,正是由于这后半段信息被隐瞒了,21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瞒天过海、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大戏上演了。多达十国的搜救力量毫不犹豫地直扑这一海域,展开了以失联前坐标为圆心的大规模搜索,巨大的人力物力伴随着巨大的忧虑和期望,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耗费着。

这期间,虽早有专家根据瞬间失联这一极为异常的情况猜测到了机长劫机的可能性,甚至也有了飞机失联后仍继续飞行的零星证据,但搜救各方集体回避这一考虑方向,在至为关键的第三天到第五天,关注焦点全在两个还是四个可疑乘客身上。现在看来,对于乘客劫机的猜测,正好可以转移对机长劫机的注意,如果没有这一个转移,人们反应再慢,也应该想到去调查机长的背景了,全没道理一直等到七天之后!

3月14日第七天,机长劫机、飞机人为失联、失联后向西继续飞行这一组信息越来越清晰,至少提前两天就已经勾画出这一图景的美国政府正式发布判断:“失联客机或已坠入印度洋”,基德号导弹驱逐舰一马当先直扑印度洋。

这个欲擒故纵、金蝉脱壳大戏上演得令人眼花缭乱,一夜之间乾坤大腾挪,原本已经由中国主导的南海大搜救瞬间瓦解,下半场的印度洋大搜救毫无悬念地成为美国导演的大片。到了这个时候,罗罗公司的引擎数据、马国军方的雷达数据、海事卫星的8:11分、两条空中走廊弧线……这些支持印度洋大片的关键信息,都乔装打扮成新信息异常积极主动地公开出来了!

到现在还有看不懂的人吗?从3月8日上午马航第一次发布信息之前,所有截止到今天的大部分关键信息其实都已经有了,但是请注意,所有的关键信息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虽然真实但并不完整的信息,用于分批发布,如航班失联时的经纬度,如乘客中的可疑乘客,如各种非人为事故的可能性;而另一部分明显指向机长劫机后飞向印度洋这一最大可能性的信息,则按下不报,多日来只在很小的一个人群内分享。这个人群到底有哪些人、包括哪国人,现在不得而知,但应该不会有中国人,却很可能有美国人。

十天了,中国政府很忧虑,中国媒体很劳累,中国民众很迷惑,乘客家属很绝望。但没办法,谁叫我们缺了一组信息呢?21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却并不意味着这也是一个事实透明时代,阴谋制造者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出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调虎离山、欲擒故纵、金蝉脱壳等等骗局,并不会比中国东周战国时代更难。

第十天了,飞机还没找到,真相还没浮现。但既然已经从中国电视剧换成美国大片了,凭感觉,大结局也该出来了。真相不是没有,要看被谁发现、何时发现。

(作者文扬是《新西兰联合报》社长)

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结果超过96%的投票者选择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

不久前乌克兰反对派在搞街头政治时,一定没有预料到,基辅的政治分裂会导致乌克兰领土的分裂。亚努科维奇落跑,临时政府上台,反对派还没来得及庆祝,克里米亚就决意投入俄罗斯的怀抱。

代行乌克兰总统职责的议长图尔奇诺夫称公投是一场“巨大的闹剧”。这场“闹剧”是怎么形成的呢?按图尔奇诺夫的说法,“入俄”公投是俄罗斯方面操纵的结果。俄罗斯当然是克里米亚公投背后的重要甚至支配因素。但乌克兰危机何以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这与乌克兰的折腾与被折腾有关。

历史上,乌克兰多次经历被外来势力占领和统治,国内形成的东西部政治分野一直没有弥合,在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后的20多年里,两派政治力量争斗不已,均分别寻求并受到俄罗斯和欧美的支持与声援。国内的争权夺利往往形成“零和游戏”。俄罗斯与欧美出于各自地缘战略利益,利用乌克兰国内的政治派别,把战略竞争变成了“非此即彼”的“二选一”游戏。

一国的内部政治斗争不论如何折腾,本来属于其内政。但对于乌克兰来说,内部政治势力与外部因素和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派都拉外部力量为自己输血打气,给了外部力量可乘之机,这些外部力量求之不得,深深地卷入乌内斗,拉一派打一派。

纵观历史,环顾世界,这种内部折腾然后被外部折腾、外部折腾又进一步加剧内部折腾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前南斯拉夫、科索沃、伊拉克、东帝汶、利比亚、苏丹等。外部干预的理由和借口因时因事而异。美欧轰炸前南联盟和支持科索沃独立公投时,是不会提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俄罗斯此次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正是借此反驳西方的“双重标准”。

在乌克兰内部政治博弈中,各派拉外部势力,本来是希望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自己命运,在与对手争斗中占据上风,但到头来发现,乌克兰国家命运的主导权很大程度上拱手让给了外部势力。现在,克里米亚的命运,甚至整个乌克兰的命运,掌握在了俄罗斯、美国和欧盟的手中。

克里米亚要并入俄罗斯,乌克兰仅凭自己的军事力量不足以阻止,因此呼吁美欧和北约施以援手。西方动用了对俄舆论攻势和政治、外交、经济制裁,并威胁追加制裁,但看不到武力应对的政治意愿。乌克兰临时政府和亲西方政治势力对此肯定感到失望。但这就是国际政治严酷的政治现实。

近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撰文指出,乌克兰要想免于灭亡并保持繁荣,应作为俄罗斯与西方的桥梁,而不是作为二者对抗的前哨,主张乌克兰领导人应促进各派、各部分的和解。日前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问题进行表决时,中国对有关决议投了弃权票,初衷是无论乌克兰国内国外,都不要再折腾,而应寻求政治解决之道,照顾乌克兰各民族的利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但在目前乌克兰局势的各个利益攸关方都只盯住眼前利益和一己利益之时,对中国这样客观、公正的声音一时是很难听进去的。

于是,克里米亚公投不是麻烦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博弈的开端,这种折腾与被折腾循环往复,是国际政治的悲哀,最终受损的还是当事国的老百姓以及各国的共同利益。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今年2月乌克兰事件急转直下,两派冲突愈演愈烈,吸引了中国网民的关注,一些网民在为普京总统果断反击叫好的同时,开始指责中国外交软,甚至又传出给外交部发言人寄钙片的说法。

中国外交真的缺钙吗?不。首先,将当今中俄处境类比是对冷战后国际环境的误读,而指责中国外交软弱更是严重的舆论误导。如果不予澄清,让这种无端指责占领舆论阵地,则会给外交决策带来严重制约。

应该看到,乌克兰脱离苏联后一直处在东倾还是西倾的纠结之中。乌克兰反对派与亚努科维奇总统在2月16日达成协议本能给这两派带来合作共治的希望。但反对派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支持下违背协议,单方面掌权,并逼走民选的亚努科维奇总统。在此背景下,应该认识到,普京的行动是对乌反对派在西方支持下违背协议的反击。

把视野再放大些,就可看到如下一副情景: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华约和苏联相继解体。偌大一个超级大国势力范围丧失殆尽,疆土也缩身至现今的俄罗斯。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趁虚而入,将前华约成员国和苏联加盟共和国一个接一个地纳入欧盟和北约,北约和欧盟一起东扩,直逼至俄罗斯家门口。

俄罗斯已无路可退,不得不背水一战,在乌克兰划了一条红线,要西方东扩止步。从这个视角看,普京的行动形式上是进攻,实质上是自卫,是困境中抓住机遇的自保。

如果硬要把俄罗斯的处境套在中国身上,应是如此局面:日本占领东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在西方挑动和支持下脱离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西倾……显然没人认为这是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上升时期,我们称之为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力在上升,影响力在扩大。我们有效地维护着自己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对于有争议的领土问题,我们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历史和时间在我们一边,我们不忙算历史旧账。但对于新的挑衅,我们绝不坐视,也不再停留在抗议,我们以行动对行动,抓住机遇维护我领土主权。这样的外交姿态完全符合我历代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怎么是软弱呢?

就拿中日钓鱼岛之争来说,在日本“购岛”闹剧出笼之后,随着中日博弈的不断升级,我以一系列实际行动打破了日本关于钓鱼岛不存在主权争议的谎言,也打破了日方所谓的日本单方面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实现了中日双方对钓鱼岛的交叉管控,使今后对争议的解决我处在更有利的地位。至于中国与菲律宾的岛礁之争,我亦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菲律宾的挑衅,实现了对有关岛礁的有效管控。通过这两场较量树立了中国外交讲原则又懂节制的形象。哪有一点软弱之嫌呢?

值得注意的是,正当一些网民认为我外交软时,一些西方媒体却指责我外交远离了小平时代的方针,变得咄咄逼人了。联想起硬汉普京的行动却没有给俄罗斯带来“俄国威胁论”的帽子,这不值得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索吗?

(作者是前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前会长)

香港大公网3月18日文章 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全民公投结果公布,有超过百分之九十六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美欧与俄罗斯的争夺已经摊牌,克里米亚公投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欧洲心腹,势将拉开欧洲“新冷战”的帷幕。欧洲面临冷战结束后最大的政治危机,势将再次引发美对战略重心的思考。

对克里米亚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公投已令其走上一条“脱乌入俄”的不归路。公投刚结束,克里米亚就宣布,将境内所有乌财产收归国有,从本周开始俄罗斯卢布将与乌克兰货币一同在境内流通,克议会即时更名为“国家议会”,从三月三十日起改用莫斯科时间。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民族感情,克里米亚“脱乌”的不归之路,正是“入俄”的回归之途,克里米亚人很自豪:“回家了”。对俄罗斯来说,公投意味着克里米亚的重新“回归”,该地区自一九五四年划归乌克兰六十年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怀抱。

尽管基辅方面决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合法性,矢言不会向俄割让一寸领土,但其不可能对公投中近乎百分之百的支持“入俄”民意表示视而不见,而且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与俄对抗。对基辅政权来说,克里米亚脱离也许仅仅是开始,第聂伯河以东地区势将受到鼓舞而掀起独立潮,国家分裂的趋势将难以逆转,这才是真正的噩梦。既然基辅中央政权作出了“西向”的选择,就别怪各地民众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欧洲已经出现第二个科索沃,与以往不同的是,俄罗斯已由任由美欧欺凌的配角转向引领方向的主角。如果说科索沃独立未在欧洲引发大的动盪,皆因俄长期积弱,无力挑战美“一超”独霸的世界的话,那么,今天俄罗斯已恢復元气,敢于与美欧分庭抗礼,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后续效应将比科索沃大得多。俄罗斯已然坐大,在克里米亚决不会重蹈科索沃的覆辙。

俄罗斯已经“亮剑”,美欧该如何接招?时至今日,美欧除了嘴皮上的“口水战”外,几乎拿不出像样的招数,美欧对俄的制裁仅具有象征意义,伤不到俄的筋骨。美俄关系久已陷入冰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合作虚多实少,华府实在拿不出更多制约俄的实招。整个西方阵营名义上虽然是同盟关系,但在对俄制裁上却各怀鬼胎,远不是铁板一块。作为盟友,欧洲要与美步调一致,但囿于传统的经济联系,欧洲并不想与俄彻底撕破脸皮,在制裁上明显是脚踏两只船。

把战略重心移向亚太是美在本世纪犯的最大错误。美显然对欧洲形势评估过于乐观,认为“欧洲总体稳定,对美已不具安全风险”。美显然高估了其欧洲盟友的作用,认为把欧洲事务交给其欧洲盟友处理就可以维持地区力量平衡,出不了大的乱子。乌克兰事件证明,欧洲无力应对俄罗斯崛起,美在该地区完全无能为力。

美或须重新考虑战略重心调整,欧洲,亚洲,究竟孰轻孰重?在欧洲争夺中,俄一旦占了上风,美若再想重返恐就为时晚矣。

克里米亚16日的公投完成了俄罗斯拿回这一半岛的外围法律铺垫,俄杜马(议会下院)已表示将接收克里米亚“回归”,但最关键的人物普京尚未对此表态。

普京的志向看来不是要为俄罗斯版图增加不到千分之二的土地,他要的是俄罗斯大国尊严和复兴。而莫斯科认为,西方始于20多年前苏联解体对俄的战略挤压仍在变本加厉,俄不下猛力根本挡不住它的惯性。

克里米亚以及整个乌克兰危机的后果看来比人们想的更严重。尽管迄今没有发生主要力量之间的军事摩擦,但这场危机促使西方和俄罗斯都在重新评估对方的敌意,这种揣测有可能失去克制,变得歇斯底里,从而毁掉西方与俄重新合作的最低信任基础。

尤其是,西方对莫斯科的敌视已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对普京个人的厌恶,这大体等于关上了它们同俄罗斯达成谅解的最重要渠道。

奥巴马17日宣布了对俄罗斯启动制裁,欧盟同日也作了宣布。西方大概认为承受不起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退缩。但是莫斯科和普京本人更承受不起在克里米亚的失败。西方或许当前首先需要一个台阶,而莫斯科同时需要台阶和西方对其挤压的真正收敛。

即使奥巴马等西方政治领导人意识到之前去乌克兰挖俄罗斯墙脚做过了头,美欧大国针对莫斯科做战略调整也很难。这从美欧舆论对普京排山倒海般的抨击就不难估摸出来。而对于普京和莫斯科来说,显然早就做好了比当前局势更坏的准备。

欧洲不会重现冷战,但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大倒退在所难免。旧世纪的思维方式和博弈手段会部分复辟,全球政治氛围将变得紧张、敏感,不确定性将从国际政治领域逐渐向其他领域蔓延。

一旦西方与俄罗斯的对立失去节制,最终将殃及中国。这不是两只蛐蛐的撕咬,而更像是两只巨兽相互吼叫。届时对国际局势的重估将导致很多国家行为的改变,进而改写中国崛起的外部战略环境,中国将面临接踵而至的抉择。

为避免坏局面的出现,中国需要采取行动。我们首先要做出努力,促使乌克兰局势不出现轮番升级。中国有必要在西方同俄罗斯之间扮演更积极的劝和角色,帮助双方搭建缓和的台阶。未来一个时期西方与俄处在是否加剧对抗的十字路口,中国不是对双方微不足道的力量,尽管做不了裁判,但由于中国的分量和态度,我们显然也不是观众席上乱吹没人理的一把哨子。

二是中国社会需要真正看懂西方面对俄罗斯瘦弱的GDP数据却露出怯色的戏剧性一幕。地缘政治竞争的最后摊牌,军事实力是无可取代的支撑性力量。俄罗斯经过苏联解体及经济衰退的长期削弱,却仍能令西方敬畏,这是中国今天GDP总量四五倍于俄罗斯也无法做到的。

中国需要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特别要发展战略核力量,这是中国其他领域什么样的成就都代替不了的进步。莫斯科这次发动的抵制会刺激西方重新评估大国综合能力的兴趣,军事力量今后被当做潜在外交杠杆的可能性或会增加。而不能不说,中国是大国中军力短板比较明显的例子。

此外,中国缺少对抗西方的经验和民间精神,一旦事到临头,中国社会或难在西方的联手围攻下坚持。中国当然要避免这样的对抗,但我们需要有不惧这种对抗的能力。这是中国综合力量得以成型不可缺少的元素。

乌克兰现在的当政者恐怕没有想到,在他们赶走亚努科维奇、获取国家权力的时刻,也是这个国家行将陷入分裂、前途命运岌岌可危之时。16日该国属下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自行决定举办的公投,结果毫不出人意料,96.77%选民投票支持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这对乌克兰能否捍卫国家完整性,已形成实质性的严峻考验。(相关报道见B4版)

公投是合法还是非法,该受到国际承认还是不予理睬?乌克兰、欧洲和美国一致认为这违反了乌克兰宪法,而俄罗斯则声称它完全符合国际法。各方都精心选择了对己有利的理据,而且这样的理据都能成立,这也印证了现实的残酷性:在大国博弈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根本不是法律上的合法性,而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2000年前就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过的事实,即“正义乃是强者的利益”。

谁是公投的输赢家,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勉强可以算作最大赢家的,只有克里米亚,它将或者最终加入俄罗斯,这符合克里米亚大部分居民的愿望;或者继续留在乌克兰,但享有高度自治权,形同一个独立国家。无论哪一种结果,它的未来也将不能免除烦恼:那些根本不想加入俄罗斯的鞑靼人,他们会不会搅动克里米亚的安宁?

最大的输家无疑是乌克兰。克里米亚摆明了是不受它的管辖了,更严重的是,还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鼓励乌克兰东部地区更多地方的高度自治甚至加入俄罗斯的诉求。这几天,已有不少东部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游行,支持克里米亚公投。这种情势再往前发展,乌克兰会不会进一步裂解、而到更紧张时刻发生内战,已在需要考虑的各种前景之列。

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都不过是棋子,在背后摆弄棋局的乃是美欧俄这三大政治力量。这三家也都在小处赢了,而在大处输了。美欧意图全面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如今这愿景在乌克兰实现了一半,但马上遭遇到俄罗斯的强力抵制,美欧对此并没有多少制约办法,这会使美国的威望受损。而欧洲全面接收乌克兰的愿望也会落空,反而会迎来一个动荡不安的欧洲东部边缘。

俄罗斯反败为胜,捍卫了控制黑海重要港口塞瓦斯托波尔的权利,获得了与乌克兰和美欧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但也恶化了与乌克兰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普京要将乌克兰纳入欧亚联盟范畴的设想,恐怕希望更加渺茫。而美欧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终归也还是个不可忽视的麻烦,对俄罗斯的长远发展不利。

乌克兰的危机局面已非一时可以化解,美欧俄至少在未来几年都可能处于对立状态。既然是“多输”,各方为何还要迷于争斗,而不知停手?主要成因是两个:

一个是,今天在世界各地,即便是那些大国,成熟睿智的政治家都实在太少了。太平之世皆凡人,而无超然卓越之英杰。想一想19、20世纪里那些伟大的政治家们,有多少是像今天这样,是靠唱几句“民主”、“自由”、“人权”的高调而上位的?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或在内政外交等重要场合历练多年,当位之时已世事洞明、智慧通达。他们深刻理解实力逻辑,又无比懂得节制和平衡的重要性。当下的政客们听不进基辛格这样的政治家的话——基辛格说过,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已事关核心利益,完全收缩乌克兰只会将俄罗斯逼上墙头。他们也难以理解霍多尔科夫斯基日前在乌克兰的一场演讲,这位俄罗斯前首富毫不隐讳说克里米亚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此人可是曾被普京囚禁过十几年啊。

第二个,这是一个政治想象力极度贫乏的时代,政治话语背后的利益格局日益局促偏狭。在苏联时代,这个前超级大国的最高级领导者,曾屡屡出自少数族群,如斯大林和谢瓦尔德纳泽是格鲁吉亚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乌克兰人,葛罗米柯是白俄罗斯人,这显示了苏联一度达到的政治包容。然而为何苏联还会分裂,各新生国家内部仍纷争不绝?一大因素在于:在一个大的国家体系中,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机会是很少的,但大国的分裂瓦解,却会给不少野心家提供在增生国家登临大位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机会。

普通民众不希望出现混乱局面,但有野心的政客却并不惮于政治动荡。诸如“民族独立”、“捍卫自由”之类等为人们习以惯之的政治话语,背后的真正动机往往是说不得的利益。总有一些“精英”通过优美动听的政治说辞“成功”了,却也带来了散不尽的政治狼烟。

程亚文(北京 学者)

就目前来看,克里米亚独立宣言,实际上也是对乌克兰否决其公投权的反制,对危机的解决增加了变数。

乌克兰克里米亚议会11 日通过决议,批准关于该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的宣言。在潜在军事冲突刚刚缓解之时,这份宣言如同一个烫手的山芋再一次端到了乌克兰以及介入其中的各个国家手中。

就在当天,被解除总统职位的亚努科维奇再次现身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市,他在简短的记者见面会上表示,现在他受到“恐怖”威胁,然而一旦局势允许,他将返回基辅。此番表态或可看作是对克里米亚议会行动的高调策应。

就克里米亚近期的连续动作看,议会通过独立宣言是必然的行动。独立宣言是履行相关法律程序的组成部分。由于乌克兰此前宣布取消克里米亚的公投权力,因此通过独立宣言,实际上也是对乌克兰否决其公投权的反制。尽管议会通过独立宣言的效力要小于公投,但这一次隔空喊话,仍足以让克里米亚更坚决地走既定路线。

仅从法律层面看,即使随后举行的公投结果与独立宣言一致,克里米亚的独立之路仍然难以打通。平稳的独立,需要得到其所处的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可方可实行。显然,从乌克兰中央政府到多数地区的成员,不可能对此认可。因此下一个问题是,假如事情就是如此演变,那么克里米亚独立将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后果是否可控。

这个问题不是乌克兰可以独自回答的。面对克里米亚独立宣言的考问,背后的国际大背景,需要认真掂量。俄方对美国提出的有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建议“不太满意”。目前,美国、德国等国已明确表示不承认克里米亚独立这种前景,而乌克兰也已发出希望欧美不惜代价确保乌克兰领土完整的呼吁。

乌克兰除了借用外力之外,还必须考虑假如因为克里米亚独立导致冲突升级,能够承担多大代价。仅仅是俄罗斯减少或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就将损失巨额过境费。

美国已经发现,欧洲因为能源需求的关系,缺乏与美国组成联盟的主动意愿。美国还必须考虑实施除军事以外的其他制裁能否真的改变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同时对克里米亚的民族自决为什么就不合法作出合理解释。

就目前来看,克里米亚独立宣言对危机的解决增加了变数。如果各方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现在就该抛开杂念,真正就各方关切找出一个平衡方案。否则,克里米亚可能会成为长期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

?

乌克兰局势演进至今,危险的导线还远未拔除,国内国际多种关系交织挤压、缠斗,令形势向错综化、长期化发展。这是一场脉络纷乱的攻伐,相关各方包括乌克兰、美国、欧盟,还泛化至部分前苏联共和国,另一层面的关系关乎俄乌关系、乌克兰东西部关系以及处于焦点的克里米亚。谈判、制裁、武力威慑等种种手段掺杂运用,但各方强烈的利益攸关和胜负意念,使这场博弈短时难见输赢,至少目前看不到局势转好的迹象,反倒是重复、加重的威胁和挑衅,令对话妥协的空间收窄。

当下的交锋更多表现在政治对抗和道义争夺。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长康斯坦丁诺夫一方面表示克里米亚强烈的向俄倾向,称驻当地乌军部队已基本处于克里米亚当局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向乌克兰当局示强,称准备反击一切来自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挑衅行为”。乌克兰临时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则对内对外喊话,称乌克兰寸土不让,“俄罗斯及其总统要明白,我们不会让出乌克兰的一寸土地”。在外部,欧盟的首轮制裁即将出台,计划中断同俄罗斯的简化签证手续谈判,美国方面继国务卿克里奔赴基辅显示支持之后,白宫表示奥巴马总统将与乌克兰临时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会晤,以此突显美国对乌克兰新政府合法性的支持。对此,莫斯科表示出气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警告美欧,如果对俄罗斯轻率动作,特别是实施制裁,“必将产生反作用,从而伤害其自身利益。”

感觉到了吗?隔空的外交舆论战仍在僵持中,尽管火药味还不甚浓重,但毫无妥协、灵活的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各方征伐要害,一在于克里米亚的地位,二是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调动。互为底线、互为红线,但凡出现实质性的跨界,加重的对抗将随即而来。

以此回溯历史,容易想起发生在1962年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加勒比海导弹危机。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苏两方不断升级压力,几乎跨越了核门槛,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那次危机的直接影响是,一方面,美苏更深刻地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无妥协的对抗可能招致双方都无法承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也使得美苏之间的战略碰撞更为激烈。相较于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对抗,当前乌克兰形势当然远不到一触即发的危险程度,但无人愿意否认当年冷战的思维仍可能还魂,无人排除持续的对抗会对各方造成伤害,但现实的黑色幽默是,灵活而具妥协性的政治解决都不是各方愿意首发的那张牌。

既然无人否认乌克兰当前局势及其演进必须顾及其历史、民族和现实情况,那么相关各方都需要清醒地辨识各自的核心利益和对方终极诉求。欧洲人必须清楚,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重要性。追溯历史,基辅此地同俄罗斯历史的开端和宗教的、发祥都有着格外的意义,俄罗斯谋求自由之战始于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当时的乌克兰曾是血战沙场。就地缘政治的现实而言,乌克兰既是俄罗斯战略的外围和缓冲,也是莫斯科在地中海释放影响力的地域,黑海舰队按照长期租约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从种族上而言,乌克兰的俄语系那部分是俄罗斯民族情感的交结之地。就俄罗斯而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乌克兰是一个完全享有主权的国家,最近发生的政治动荡显示它存在强大的转向欧洲的力量,这并非强力可以扭转的,而且欧洲以及美国绝不会轻易让这个出现松动的地点无阻拦地滑向过去。

当然,决定局势的核心因素是乌克兰当局和乌克兰人民,尽管当下显露的是明显的隔阂和分裂。当局和民众都无法不理性地认识到,他们这个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和语言脉络,无论向俄,还是向欧,最不切实际的是一边倒的倾向,务实、平衡、弥合才是出路。然而现实的讽刺往往在于,利益和诉求之上的攻伐如果融入民族、宗教因素,理性和远见会在零和博弈中游离于边缘,直至实质危险真正逼近,对当下局面的球探体育比分:得出的结论或许令人遗憾,回旋空间还有,逼抢或会加剧,煎熬短难消除。

夏文辉(北京 学者)

3月6日,美国与俄罗斯外长事关乌克兰前途的第二次会谈未果,克里米亚议会又宣布加入俄罗斯并于16日举行公投。面对俄罗斯实际控制克里米亚的强势态度,美国战舰军机也以常规演习之名向周边集结。一场旧时代遗留的冷战,眼看又要在欧洲腹地引发一场类似南斯拉夫解体的变局。面对新一轮俄美斗法,克里米亚与乌克兰终归何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俄罗斯一直信奉拳头与铁血。现实主义的俄罗斯人冷峻、彪悍、粗粝甚至铁石般坚硬,几乎成为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从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女皇这样开疆拓土的封建大帝,延续到“铁汉总统”普京。人们看到,俄罗斯人的国体也许会变化,国力有兴衰,但不容他人染指核心利益的传统和基因丝毫没有退化。也许,这恰恰是“乌克兰纸牌屋”的青葱玩家们始料未及的。

从普京告别索契冬奥会,仅一周时间,乌克兰局势就被他扭转到自己的逻辑和轨道上,克里米亚不仅完全被俄罗斯轻松掌控,而且通过法律程序向乌克兰说再见。那些里应外合赶跑亚努科维奇的各路角色未及碰杯庆贺,就发现已遭逢强大玩家并面临灾难性重挫,因为基辅政变竟然转瞬导致乌克兰分裂,对珍惜国家统一的人而言,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其实,乌克兰强行脱俄投欧的后果不仅可以预见,也是俄罗斯事先反复警告的。之所以依然出现让世界惊讶的克里米亚之变,不是“狼来了”的童话穿越人间,而是基辅与欧美都缺乏长远眼光的战略家。美国驱动欧盟和北约双轮一再东扩进逼,几乎把枪炮顶到俄罗斯的眉心,即使兔子急了都咬手,更何况两霸之一继承者的俄罗斯有足够的实力和空间,在家门口玩死对手。去年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博弈的台面上,就已上演美退俄进的局部逆转,此番逐鹿乌克兰,俄罗斯只需把当年发兵匈牙利、空降捷克斯洛伐克和攻占阿富汗的作战方案从灰尘里翻出抖一抖即可,它甚至不屑像6年前对待格鲁吉亚那样直接让枪炮冒烟。

无论美欧和基辅夺权者如何以“侵略者”相称,俄罗斯都有自己的剧本和台词:赶走亚努科维奇是“非法政变”,亚努科维奇仍然是俄罗斯承认的乌克兰元首,他已正式向俄罗斯求援派兵,克里米亚的俄军出动,也是两国既有协议赋予的正常权力。俄罗斯还有足够的案例教训美国:1991年美国联合40多个国家发动海湾战争,是基于科威特流亡政府的请求;2011年,美国默许沙特等海湾国家出兵巴林,还是基于合法政府的请求。

美国显然不允许煮熟的鸭子飞走,采取各种警告和制裁试图迫使俄罗斯吞咽苦果,放乌克兰西投。然而,无论是宣称抵制索契G8峰会,还是威胁贸易制裁或冻结资产,都不足以撼动普京的意志,因为乌克兰绝非可要可不要的边缘之地,俄罗斯也非古巴、伊朗、伊拉克或朝鲜等蕞尔小国,况且俄美两国较量自打二战结束就未曾停歇,俄罗斯人早已熟悉其各种套路,也许还憋着劲出一口恶气。

动乌克兰易,撼俄罗斯难。欧美在乌克兰内斗时显现的高度一致和默契,在与俄罗斯摊牌时分崩离析。这个戏剧性开局,不仅意味着美欧在俄罗斯家门口毫无胜算的信心和勇气,也意味着乌克兰政坛必然重新洗牌,因为谁都不能承受乌克兰陷入代理人战争,或三分天下。其实,俄罗斯已通过掌控克里米亚命运,夺回关于乌克兰前途的话语权。克里米亚是留在乌克兰还是重返俄罗斯,终究也不是克里米亚人自己说了算,而是看俄罗斯的利弊权衡。

一如笔者此前所析,乌克兰需要一个合理破局,既满足多数人西投欧盟的夙愿,又守住俄罗斯缓冲空间的底线,出路何在?对照土耳其这面镜子,也许能发现乌克兰的出路:商定一个合理时段,逐步实现乌俄经济连体的自然分家,乌克兰可以加入欧盟,但永远不能加入北约,这与土耳其的尴尬处境正好相反。换言之,未来欧盟东扩的最远边界可以抵达乌俄边界,但是,北约战机只能在欧乌边境掉头。否则,乌克兰只能选择彻底中立,横亘欧俄之间,既做双方桥梁,也做双方屏障。

3月4日,奥巴马曾对媒体称,只要各方不以军事手段干涉本应由乌克兰人民作出的决定,乌克兰有能力既成为西方的朋友,又成为俄罗斯的朋友。奥巴马的表态明显底气不足,也确实提出了三全其美的对策,问题是,包括克里米亚人在内的乌克兰人最终选择什么,主导权已由欧美向俄罗斯易手。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当普京大帝从俄罗斯议会获得动武授权并出兵克里米亚,乌克兰危机“第二季”的大幕豁然开启。

在“第一季”吃了“哑巴亏”的普京不改强人本色,祭出动武“杀手锏”,一下子让西方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陷入与俄对峙但无硬牌可打的尴尬。

“第二季”远比“第一季”凶险在于:克里米亚沦为战争的“导火索”,意味着欧洲大陆在新世纪正面临重开战端的危险,上一次还是15年前的科索沃。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如此剑拔弩张的直接对峙,更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逾20年之未有。

出兵克里米亚极具转折意义。俄罗斯《观点报》欢呼这标志着俄罗斯“重回世界力量中心”,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克里姆林宫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俄罗斯有决心与西方“掰手腕”,甚至不惜动武。

西方从不想与俄罗斯正面对峙,出现当下局面表明西方显然误判了形势,低估了俄罗斯的上升实力、低估了普京的钢铁意志。

回望历史,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一,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力衰落,使其没有实力与西方叫板。科索沃危机中,俄罗斯虽然也曾出奇兵——派伞兵抢先占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国际机场,但最终沦为“昙花”一朵;

其二,新世纪初叶,普京执政的俄罗斯休养生息,积聚国力,但与西方的较量中依然处于下风。美欧打破不过奥德河的“君子协议”,将东欧诸国纳入北约的怀抱,欧盟一步步东扩到俄罗斯家门口,进一步压迫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其间,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西方支持下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通过广场示威上台执政。

其三,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是一个小转折点,俄罗斯果断“闪电反击”,让亲西方的萨卡什维利政权“偷鸡不成蚀把米”。而今,面对体量巨大的乌克兰,俄罗斯的强硬体现了真正的“王者归来”。这种自信源于俄罗斯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回升,国际油气价格飙升让莫斯科不缺钱。

乌克兰是俄罗斯的文明之源,是俄罗斯与西方的最后战略屏障。布热津斯基曾说,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将只是一个地区国家,有了乌克兰它才能再次成为一个帝国。在“第一季”被耍,被逼到墙角的俄罗斯敢于放手一搏。

与“格鲁吉亚模式”不同的是,莫斯科并没有直接开仗,而是寻求议会授权制造声势。“达摩克利斯之剑”高举,但不一定砍下。普京日前在记者会上表示:动武是选项,但目前没必要。

换句话说,操控克里米亚和出兵只是普京的“王牌”,关键看基辅和西方如何出牌。普京剑已出鞘,西方如何应对?

尽管美欧都发出警告,奥巴马称要让俄罗斯“付出代价”,但现阶段实在看不出“代价”是什么。连美国媒体都说:“欧美缺乏对俄出兵克里米亚的有效反击手段。”欧盟在布鲁塞尔接连开特别外长会和紧急峰会,还是无硬牌可打。

军事牌?想都不要想。乌克兰不是北约的正式成员国,美欧没有义务、也没有意愿出兵保卫它。更何况,俄罗斯拥有令人畏惧的战略核力量。鉴于俄罗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握有否决权,通过联合国采取更广泛国际行动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政治牌?美国号称将不参加索契八国峰会,而普京对此不屑一顾,称“如果西方领导人不愿来,那就不必来”。更何况,在叙利亚、伊核等问题上,西方还要倚重莫斯科。

经济牌?欧盟尚未走出债务危机阴影,自身财力不济。美欧双方都不愿意提出高于普京的价值150亿美元援手。日前克里国务卿到基辅,只拿出区区10亿美元,还附加条件。美欧都在谈经济制裁,但制裁是把“双刃剑”,况且欧洲有“断气”之虞。

乌克兰危机牵动地区局势和国际全局,“第二季”看起来更加跌宕。但话说回来,俄罗斯并非想打仗,其目的是要逼基辅和西方照顾其利益。一旦回到政治解决轨道,俄罗斯还可以打法理牌、贷款牌、经贸牌、天然气牌。

总之,“第二季”的大幕才开启,俄美欧之间新一轮博弈刚开始。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2014年度十大国际新闻,乌克兰已提前预订。

向肠河(国际问题学者)

已经持续三个月的乌克兰国内抗议活动近日演变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导致数以百计的伤亡。乌克兰领导人采取多种手段,俄罗斯和德国也主动伸出“援手”,仍然看不到局势缓和的迹象。此次政治对抗的导火索是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拒绝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被反对派和西方加以政治解读,酿成灾难性的后果。乌克兰的动乱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否具有统一坚强的政治核心对国内团结至关重要。从2004年至今,街头示威在乌克兰时常出现,不仅破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而且地区和民族分裂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遏制。曾经富庶的“欧洲粮仓”正一步步滑向山河破碎的深渊。在此起彼伏的政治大潮中,乌克兰不乏呼风唤雨的政治派别和政治人物,却没有产生能够凝聚民心、代表大多数民众的政治力量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治理能力低下,对突发事件和网络动员反应迟钝,是局势不断恶化的直接诱因。

其次,选择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乌克兰独立后,接受西方开出的转型“良方”,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改变选举制度和方式,最终的结果是直接选举使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无休止的党派纷争导致国内的政治生态发展畸形,集中体现为2004年的“橙色革命”以及随后10年的政局动荡,其间两次总统选举、三次议会选举,把总统制改为议会制,都没有换来真正的稳定,反而因为组阁困难引发一次次政府危机,国内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

第三,惩治腐败和改善民生的成效决定执政根基是否牢固。近些年来,乌克兰政坛丑闻不断,从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寡头政治到官员及其亲属子女的贪赃枉法,与相当数量的民众生活艰难,甚至难以获得工作机会形成鲜明对照。“透明国际”把乌克兰列为世界上“重度腐败”的50个国家之一,2012年在174个国家中清廉指数排名第144位。 许多人参与示威不是因为政治取向,而是对个人境遇的不满。当普通民众把个人的生活困顿都归咎于政府的政策时,这个社会很难保持应有的理性。

第四,不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大国的“施舍”上。乌克兰由于战略地位特殊,是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对象,也因此得到不少经济上的好处。但是,大国的“慷慨”是建立在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援助实际上只是要乌克兰“惟命是从”的一种工具。大国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也使乌克兰的命运难以捉摸。每当形势有所转机,总有外部的不和谐声音出现,无论哪一派在台上,另外一派肯定不缺少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乌克兰的政治危机从内部来说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但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颜色革命”加剧了乌克兰国内东部和西部的对立,俄罗斯和美、欧的地缘政治争夺使得夹缝中的乌克兰陷入重重漩涡。 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甚至无法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作出合理的、自主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在俄语中,乌克兰一词的意思为“在边缘”、“边沿地带”。长期以来,乌克兰人曾为此忿忿不平。1990年前后,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陷入困境,统一的苏联国家岌岌可危。正是乌克兰率先打出“独立”、“主权”的旗号。1990年前后,原苏共乌克兰共和国克拉夫丘克“第一书记同志”,摇身一变,成了乌克兰共和国“总统先生”。他企图让乌克兰摆脱苏联束缚,投入西方阵营,挤进民主、文明、富强的“欧洲大家庭”。

然而20多年过去了,事与愿违。乌克兰这个以“欧洲粮仓”著称,在苏联以工程师比例最多,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最发达的国度,几乎沦落到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发展程度“垫底”的境地。仅从1992年到1999年间,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5%,约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生活远不如苏联时期。

10年之后,乌克兰又爆发了一次“橙色革命”。国际上一些政治势力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以为这是继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民主化的“第四波”。然而,没过多久,“颜色革命”狂热之后,一切又现回了原形:“变了色国家”的老百姓从“失望到激动,从激动到希望,从希望到等待,从等待到忍耐,从忍耐再到失望”反反复复。被折腾和被忽悠后,老百姓得出了一个心酸的结论——颜色革命并不能创造民主和幸福的神话;西方国家输出的并非“真民主”,也并未把他们当做“真朋友”;西方输出的是混乱和无序,追求的是地缘政治私利;乌克兰不过是大国棋盘上的棋子,老百姓只不过是政客争权夺利的垫脚石。

实际上,乌克兰与其说是“民主化”,不如说是政治商业化、市场化、帮派化、地区化;与其说是民主政治,不如说是对抗政治、帮派争斗、清算政治和复仇文化。民主只是争夺利益的手段,议会成为争夺的场所。而掌权的人,这几年是“钢铁大王”,随后又是“天然气公主”,如此反复。在此,劣质民主、民主陷阱等概括再准确不过了。2005年,甚至连克拉夫丘克本人也万分悔恨地表示:“如果在1991年,我要是知道祖国会沦落到如此状况,我宁愿斩断自己的双手,也不会签署《别洛韦日协定》!”

又一个10年过去了,“民主样板”变成“民主鸡肋”:民主变质,社会倒退,道路迷失。总统、总理变化如走马灯一般,贪腐盛行,政治清算不断,国家秩序混乱不堪。

回想20多年来,苏联东欧的政治变化令人深思。不少苏联东欧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或共产党内部的异己分子摇身一变,由“第一书记”变成“民选总统”。而一旦夺取了国家大权,这些“自由民主”斗土们旋即又成了独裁者,武力驱散议会,欺世盗名,贪污腐败,足令西方支持者尴尬。民主已被手段化、庸俗化,成了政治斗争的口号和手段。一些政治势力给自己贴上“民主”标签后,便像找到了政治避难所和保护色,从此有了免受批评,并可肆意指责别人的权利。

20多年来,乌克兰等国在发展道路上陷入迷失,彻底陷入了泥潭,不能自拔。左右摇摆,东拉西扯,或东或西。近三个月以来的时态虽波澜起伏,但不足为奇,可以说是政治逻辑的必然,乌克兰在迷惘中又回到了10年前、20年前的原点。放眼未来,如果乌克兰各方力量不能尽早在国家建设和发展道路这些根本性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是继续陷入党派纷争、民族和区域矛盾等泥潭中,继续在财阀、党派利益中周旋,那么乌克兰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大国政治“夹缝”的束缚,无法逃脱“周期性”政治动荡的怪圈,也无法摆脱边缘化生存的泥潭。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克里米亚,美国威胁要“孤立”俄罗斯。中国该怎么做,是个难题。

很多中国老百姓对普京这么干挺高兴的。普京打了乌克兰的亲西方派,间接打了西方甚至美国的脸,这让中国民间感觉也跟着出了气。但中国的外交态度显然不能这么简单,我们对乌事态制定政策的唯一目标是要促进中国国家利益。

俄罗斯同西方严重对立,中国作为第三方,是双方的争取对象,因而相对有利。但这种有利不是绝对的,中国稍有差错,就可能严重得罪其中一方,或者两头都不落好,不得分反而失分。

完全“中立”是不存在的,中国首先大概要做“正常的自己”,即各方猜测中国会怎么做的那个样子。中国那样做的风险最小,因为各方实际已在准备接受中国的那一姿态。那个姿态是什么呢?它就是中国“有些偏向俄罗斯,但不公开支持它”。

即使这样,具体把握准也不容易。因为这场冲突有可能旷日持久,以中国今天的影响力,很多关节点上想沉默也沉默不了。如果实在摆不平,终有一方要失望、不满,那么中国一定要把不让俄罗斯失望,放在不让任何其他方面失望的前头。

不少人认为俄与西方斗对中国战略上有利,作为大判断,它或许没错。但俄与西方的对立需是可持续的,最好是僵而不破的。双方如果互相真玩起狠的,对中国就意味着很多风险,它们未必都是我们可以从容驾驭的。

中国因此恐怕不能仅仅当看客。那么中国对乌克兰局势的介入方向应当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当是劝和。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更非虚伪。首先,乌克兰局势不继续恶化,也就是不演变成真正的战争,符合中国利益。这大概也是包括俄罗斯在内各方的愿望,只是应以什么条件实现乌克兰的稳定和平,各方严重分歧。这种时候,劝和有可能实现一些成果,即使做不到,也不会给中国自己造成什么负面作用。

中国劝和的方向,应当是帮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利益得到其他方面的承认和尊重,劝西方不要逼俄罗斯太甚,大家都回到现实主义,走向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

中国调解国际冲突的经验不太多,在西方同俄罗斯之间调解,未必有足够的自信。但举望世界,谁现在又比中国更有资格呢?中国是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跟乌克兰也是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同西方对话的渠道又非常多,如果我们都不能试一试,谁又能呢?

现在华盛顿是很想下台阶的,莫斯科要保护其在乌克兰的利益,但不想它的出兵换来西方的激烈对抗。基辅新政权尤其盼望尽早有个其能接受的最终结果。中国如果适时站出来促各方对话,这不是戗着局势去,而更像是顺势而为。

乌克兰前段时间的政治大翻盘对中国不利,如果俄罗斯同西方走向全面摊牌,中国有可能被殃及。恰恰是乌克兰局势在这两个极端的某个中间点稳定下来,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也是各方博弈最可能的结果。中国应当促进它的到来,而且我们面临这样做的机会。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力图将此次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塑造成一次“在乌克兰的用兵”,而非“对乌克兰用兵”。俄副外长格里高利·卡拉西更是在3月3日强调“俄不希望和乌克兰开战”。但在欧美世界,起初似乎被弄得不知所措的各国政治家们已开始行动起来,加入了谴责俄罗斯的“大合唱”。

美国国务卿克里指责俄罗斯是“在21世纪以19世纪方式行事”。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英国外交大臣黑格等也纷纷作出类似指责俄的姿态。

然而西方能做、会做什么?是否如季莫申科所言,“威胁乌克兰就等于威胁西方各国”?

事实上,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有明显的算计失误,如高估了亚努科维奇的能力等,但他在关键时刻比西方更早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乌克兰危机说到底是俄罗斯和西方的直接对抗,而西方不敢冒和俄罗斯直接进行军事冲突的风险。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称,如果对普京低头,美国的公信力将下降到空前低点。但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菲奥娜·希尔所言,“西方还能做什么”?奥巴马因为中期选举在即,实际上是只跛脚鸭,如果俄罗斯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吞并克里米亚,美欧“事实上什么也不能为乌克兰去做”。

西方的选择相当有限。就美国而言,所能做的看来只有三条:取消索契G8峰会行程,考虑经济制裁(欧洲支持力度有限)和派遣军舰进入黑海(南奥塞梯事件时,这一招毫无作用)。

普京未必真敢吞并克里米亚,且所背负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也是俄罗斯和他本人难以负担的。正因如此,他才会摆出目前这样一副姿态吓人但动作有分寸的军事威胁态势。

如今对欧美而言,可能的妥协,莫过于承认莫斯科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实际利益和存在,换取俄默认乌克兰的5月选举和亚努科维奇的下台,这至少是个大家都可以宣称自己没输掉面子的结果。

□陶短房(学者)